活在当下,才是生活最好的样子
(资料图)
——读《曾国藩家书》
○ 朱 华
作 者:曾国藩
译 者:张雪健
出版社:三秦出版社
简 介:本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,成书于19世纪中叶,记录的是曾国藩在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方面的种种实践与思考。有学者曾说:“曾国藩之于后人的优选意义是,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,一个中人通过‘陶冶变化’可以成为超人。”换句话说,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,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,见识可以高明十倍,心胸可以扩展十倍,气质可以纯净十倍。
作为晚清时期的政治家、战略家,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,曾国藩无疑有着超乎常人的军事与政治才能。他善于讲“道德”、说“仁义”,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,加以对生命经历的考量,挥笔写就了《曾国藩家书》。
这本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·道光三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后长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,有近1500封。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,形式自由,随想而到,挥笔自如,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,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。
读《曾国藩家书》,能感受到这是一个热爱国家也热爱小家的大人物。身处高位还能如此谦卑,写的书信都是商量的语气,极尽详细地问候了家中一切。
在家书中,祖父的八字真言“考宝早扫,书蔬鱼猪”多次出现。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子侄儿辈的书信,里面包含了多少朴素无华的道理,做一件事、做一天事都不难,难的是长年累月的坚持。
曾国藩曾有过“八本”的说法:读书以训诂为本,作诗文以声调为本,事亲以得欢心为本,养生以戒恼怒为本,立身以不妄语为本(即不扯谎也),居家以不晏起为本,做官以不要钱为本,行军以不扰民为本。
通俗地讲,就是读书一定要理解书中的意思,作诗一定要注意声调的把控,照顾父母一定要让父母开心,养生一定不要生气,立身一定不要说假话,居家一定不要晚起,当官一定不要贪钱,行军一定不要骚扰老百姓。
这“八本”涵盖了读书、做人、为官等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,做到这八条规范,无论家中钱财多少,都能称之为“上等人家”。在今天看来,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南宋名将岳飞说过一句话:“文官不爱财,武官不怕死,天下太平矣!”这是封建社会对官场的起码要求。曾国藩十分认同廉洁的思想,他在《过隙影》中郑重地写下这样一段话:“当官以不爱钱为本,廉洁自律,方能上对得起天、皇上、国家,下对得起百姓、亲友、子侄。只要坚守一个廉字,就算做事偶尔有失公允,天也能谅。”做官以人民百姓利益为重,不要以为自己敛财为目的,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。
孝是中华传统美德,对于“孝”的实质,曾国藩认为要“以得欢心为本”。《论语》中写道:“子游问孝。子曰: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。不敬,何以别乎!”意思是,现在有些人讲孝顺父母,以为只要提供物质条件就行了,丝毫不顾父母的感受,这能叫“孝”吗?其实,养只狗、养匹马也都是给予它们吃喝的物质条件,这样对待父母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?真正的“孝”,在于一个“敬”字。换句话说,就是要用心体会父母的感受,让父母开心满意才是真正的“孝”。
被誉为“古今第一完人”的曾国藩有一句座右铭:“物来顺应,未来不迎;当时不杂,既过不恋。”短短16个字,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哲理。
“物来顺应”,教导世人要有一颗平常心,人生要学会自我调节,切莫顽固不化,懂得适应环境,培养随遇而安的人生境界。
“未来不迎”,翻译过来就是,人生最大的失败之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,常常抱有恐惧心理,但纵观古今,成熟的人只专注当下、把握当下、珍惜当下。
“当时不杂”,告诉我们,饭要一口一口地吃,路要一步一步地走,专注于做好每一件事,不要三心二意,不要贪多求快,否则只会满盘皆输。
“既过不念”,说的是许多人常常沉浸在过往的荣耀之中,或是悔恨于曾经的挫败难以自拔,这样对人生毫无益处。
自古成大器者,必是能执着于当下、着眼于未来的人。这16字箴言其实就讲了一个道理:活在当下!
曾国藩一生做人处事、为官为政都是从容应对、进退有度。大家都知道他“屡败屡战”,失败再多次,都是活得洒脱,从不纠结,只专注于眼前的仗。
活在如今这个时代的我们,也应该这样,遇到事情不要想太多,一旦想好了就去执行,落到实处,一件事一件事办好了,那么人生也会豁朗开朗。思前想后考虑太多,只能是坏了自己的心情。
《曾国藩家书》不是一本空谈道理的读物,书中有很多关于修身养性、为人处世、治家理财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,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我修养、丰富生活阅历,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。
如果你正在纠结,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;如果你正想妥协,在软弱中失去前行的力量;如果你正处于失败中,无法摆脱沮丧的低落情绪……那么,不妨拿起《曾国藩家书》读一读,从中寻找生活的态度、做人的尺度,以及实践的勇气与力量。
在浮躁虚安、年少气盛之时,它可勉励我们“脚踏实地,求精而不求阔”;在即将业荒于嬉、虚度时日之际,它可劝诫我们“勤则兴,惰则败”;在留恋奢靡生活、贪图享乐之时,它可规劝我们“唯勤俭二字可以持久”;在初涉人世、观人择友之际,它教导我们“择交是第一要事,须则志趣大者”……
开卷有益,此书更是治愈人心的一剂良药。曾国藩的一生在乱世权贵中沉浮挣扎,他在面对现实时有太多无可奈何,却仍在书中传达“克己修心”的处世态度。
《曾国藩家书》从客观真实且具有参考性意义的角度出发,蕴含了作者毕生的人生感悟和经验教训,为我辈读书修身之人提供了行为规范和处事原则。本书句句箴言,其中宣扬的修身法是丈量我们人生奋进之路的一戒尺,更是值得我辈孜孜以求、致力抵达的终极目标。
“救世主”的一生
——读《最后的达芬奇》
○ 陈佳露
作 者:【英】本·刘易斯
译 者:白文革
出版社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
简 介:本书细致研究了达芬奇的艺术创作、个人生平及其油画《救世主》的神秘起源与真实性。从英王查理一世的艺术收藏宝库开始,生动描绘了艺术品收藏与交易如何发展至今,以及与艺术始终相伴的金钱游戏、权力斗争,背后更牵扯出站在艺术界、收藏界、政治界金字塔顶层的人物。全书共有39幅彩插,作者通过调查取证,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,构建起油画《救世主》完整的藏家史。
翻开《最后的达芬奇》,你会发现艺术的价值并不仅仅是美学上的和文学上的,还有经济上的。
2005年,达·芬奇的油画《救世主》重现于世,在美国的一家二流拍卖行被人以1175美元购得。《救世主》一生的轨迹,从画廊发迹,一路辗转于修复室、博物馆、自由港、拍卖行。2017年,《救世主》以4.5亿美元成交,顶着“男版蒙娜丽莎”“世界最昂贵画作”“最后的达芬奇”等头衔,再次隐匿。
很多人不禁发出疑问:这幅画真的是达·芬奇创作的吗?毕竟名家的画最重要的是证伪。这幅作品遗落民间多年,又如同明珠一般被人拾起,那么消失的两百年,这幅画又经历了什么呢?
更重要的是,如果这幅画在两百年的风雨飘摇之中受到磨损,那么过度修复之后,我们还能称之为达·芬奇的作品吗?
似乎有争议:“博物馆圈子里的人们脱离了现实,自信得想要修复阳光底下的一切”。比如说,达·芬奇在卢浮宫展出的《圣母子与圣安娜》,在积垢修复后被反映比原作更为明亮,外界批评声不绝。
不过,今天我们更想探讨的并不是关于文物修复,而是关于这4.5亿美元背后的故事。这4.5亿究竟是物有所值,还是营销之下的杰作?
确切来说,这本书从达·芬奇引我们入门,到跟着像罗伯特·西蒙这样的艺术品经销商一起来揭开全球艺术收藏背后的真相。
我们不免对这位天才艺术家存有无穷无尽的幻想。因为他就是现代意义上的“斜杠青年”:工程师、建筑师、设计师、科学家和画家。他的画作亦真亦幻,充斥着令人探索的欲望。
他探索自然界的幽微之处——从树叶到熊掌,找寻隐藏其中的规律,比如人脸与身体的比例。
他的思想介于中世纪和现代之间,这也是他为何如此具有符号性和神秘性的原因之一。
笔者揣测,《救世主》会掀起收藏界的浩然巨波,有一定原因是这位艺术家的神秘,他创作的画作大大少于历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画家,留存下来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:充其量也只有19幅。人们总是渴望拥有更多,渴望瞻仰,故关于那些失传、隐藏或复绘画作的神话和理论层出不穷。
欣喜和遗憾总是伴随着出现,艺术史图书馆的教授以为发现了一幅他的惊世之作,之后便会被学术界的大师们“打回原形”——赝品和仿作比比皆是。然而,仍然有层出不穷的学者奔赴这场盛宴。
画作和艺术品经销商也许是互相成就的。真正的“救世主”也许是这个世界对达·芬奇的狂热和崇拜。在发现《救世主》之前,帕里什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“老大师”画商,拥有《救世主》之后,他的人生显然拿到了另一个剧本。
为所谓的艺术界祛媚——这是一个全球流动宫廷,有个光彩形象,当权者是后世的国王和王后,光鲜的表面背后还有幕后一群人,他们并非天生富有,并非上流社会,他们之所以投身于艺术行业,并不单单是对艺术的狂热,可能更多的是为了丰富人生的体验,就好像参加一场免费的寻宝游戏。
不过游戏玩到最后,似乎真假已不重要,让一些人认为是真的才最重要。所以,有些人为他们的《救世主》编织了一个错综复杂的、绚丽夺目的法国和英国皇家藏家史。说到这里,我想读者们应该已经明白,这并不是对于达·芬奇遗落在民间画作的一种珍惜和挽留,更多是艺术品交易中的一个工具罢了。
美,能拯救世界。佳士得拍卖行委托摄影师拍摄了一部预告片,展示出一系列不同的旁观者,一个又一个,如同《救世主》一样,孤立地站在黑暗之中,敬畏地凝视。
这让我想到玛丽娜·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举办的《The Artist is Present(艺术即为当下)》的行为艺术表演,人和人之间的对视,有毫无波澜,也有惊心动魄,人和画也是如此。甚至,在一幅充满神性的画作面前,你会感受到凝视和被凝视,这是一种洞穿历史的相遇。
也许,站在《救世主》画作面前的你,得到了洗礼和救赎,但匆忙流转各地,甚至都不知自己真实身份的《救世主》,又会以何种目光来回顾自己的一生呢?或唏嘘,或感慨,荣华背后又何尝不是一份空虚……
与明媚的时光重逢
——读《深爱这个明亮如初的世界》
○ 陈 莉
作 者:刘新丽
出版社:民主与建设出版社
简 介:这本散文集中,书写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、感谢和感恩。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,作者从少年时出发,离开村庄,告别家人,只身远走他乡。一路上,她去过很多国家和城市,也曾带领团队完成过耀眼的成绩,也曾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创业,万般过尽,少年归来。她用文字书写所有经历,及她爱过的流年、朋友和家人。千帆再启,余生逐梦,她依然深爱这个明亮如初的世界。
只需看看这本散文集的名字,心就颤动起来、温暖起来、亮堂起来。深爱,深深地爱上这个世界。作者刘新丽深情地说:“我走了很久,曾和故人告别,曾和春天重逢。我走过很多路,从家乡到远方,我见过很多人,从陌路到知己。无论如何,我都深爱这个明亮如初的世界。”
我随着她的笔触忆起童年,想起生命中的亲友、走过的地方。一篇篇灵秀的短文,营造出一幅幅温馨动人的生活画面,让我忍不住想起林徽因的诗句:“笑响点亮了四面风,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……黄昏吹着风的软,星子在无意中闪,细雨点洒在花前。”
全书分为五辑,分别是光阴细碎、烟火菜市、最美的人、故乡和故乡之外的地方、深爱这个明亮如初的世界。她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和一双捕捉美的眼睛,善于挖掘普通人身上打动人心的点,平常事物在她笔下都闪着光。
光阴细碎是第一辑,也是最美的一辑。这里写的全是岁月里走过的花木,杜鹃、木槿、蔷薇、芍药、玉兰、桂花、铃兰……《杜鹃》深深打动了我,从它的名字娓娓道来,映山红、山石榴等等,其中,山踯躅最有深意,徘徊之,仿佛在四季中流连,舍不得离去。接着,写到白居易、张恨水等人与杜鹃的相交,写到小时候院子里的杜鹃,重点写朴实的父母如何在田间劳作,如何期望着美好的生活。这不是千千万万个朴素劳动者的缩影吗?每个人不都像杜鹃一样,渴望在美丽的四季里多停留一会儿?
在她的笔下,花各有各的美,独具个性,摄人魂魄。玉兰的孤勇和优雅、蔷薇的平淡与深情、木槿的温柔与坚韧、荷花的圣洁与高雅……每朵花都化作她生命里曾经来过的人,女同学、服务员、爷爷等等。
她用笔抒写美好和深情,抒写亲情和友情。其中,很多童年的回忆和我的相似。“我挑一朵牵牛花放在奶奶的发间,她满脸微笑,她光滑的额头被树上漏下的阳光照得闪闪发亮,我觉得奶奶就是世界上最美的人。”
《月下乘凉》把我带到我的童年,那时,也有那么多提着灯笼的萤火虫,也有那么多眨眼睛的小星星,也有妈妈为我摇着蒲扇讲着狐仙的故事。我仿佛也在月光中,朦胧着进入梦乡,大槐树的影子就那么静止不动了。
冰心说:“爱在左,同情在右,走在生命的两旁,随时撒种,随时开花,将这一径长途,点缀得香花弥漫。”读着这本散文集,如春风拂面。母亲的慈爱、父亲的勤劳、闺蜜的贴心、同事的热心,走一程,爱一路,令人感怀!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