降价潮,如2023开年的当头一棒,把车圈打蒙了。
(资料图片)
特斯拉接连的降价举措打乱了诸多车企的节奏,一场由降价引发的行业乱象轮番上演。当三年疫情终结后,在降价潮的刺激下,车企的美梦被销量数据打败了:2023年1-4月,中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微增,远低于2021年同期产销量。其中,狭义乘用车累计零售589.5万辆,同比下降1.3%。
降价潮非但没有激发出旺盛的消费需求,还让车市表现愈发糟糕,甚至与去年同期疫情最严重时的市场环境相比,出现了下滑现象。
2023,车市真的变天了。
本文首发于亿欧汽车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4%,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%的增速,产能有序恢复。
而一季度汽车类零售总额却同比下滑2.3%,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.8%的同比增长面前,显得尤为刺眼。
对此,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司长董礼华表示,目前消费市场运行加快恢复向好,但居民消费信心仍需巩固,汽车、家电等大宗商品的消费恢复仍然滞后。
在消费不振、春节提前以及降价潮带来的观望情绪共同影响下,1-3月中国狭义乘用车累计零售426.1万辆,同比下降13.4%。其中,2023年3月创下了本世纪以来车企3月环比增速最低的记录。
根据2019年、2021年(2020年及2022年均受疫情影响)及往年的月度销量可以看出:中国乘用车市场的走势,每年9月到次年1月为销售旺季,2月由于春节假期的缘故销量会降至波谷,3月销量会受春节期间积压需求的影响而反弹,4月到8月会进入销售淡季。
由于去年4月疫情影响,上海、吉林等地产销受阻,导致同期基数较低,所以今年4月同比数据参考价值不大。从环比数据可以看出,4月份消费需求有了进一步回升。
4月份零售数量环比上涨2.5%,是自2010年以来仅有的两次环比正增长之一,可以看出消费者观望情绪有所缓解,前期压抑的需求得以释放,同时在今年不防控的“五一”小长假拉动下,购车需求也进一步回升,整体车市稳定修复,不过各车企之间分化也愈加明显。
亿欧汽车盘点了中国市场上最具有代表性的15家汽车企业的销量表现。它们分别是:3家央企,一汽集团、东风集团、长安汽车;3家地方国企,上汽集团、北汽集团、广汽集团;3家民企,吉利汽车集团、长城汽车、比亚迪汽车;6家新势力企业,特斯拉中国、蔚来、理想汽车、小鹏汽车、哪吒汽车、零跑汽车。
传统车企,悲钟长鸣
传统车企仍是车市的主力军,从销量来看,传统车企4月销量普遍在10万辆以上,仅有长城一家销量仅9.3万辆。传统车企一如既往在车市中稳占鳌头,但是大部分传统车企4月的销量环比均呈下降趋势,这与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高度相关。
燃油车才是支撑传统车企横行多年的基本盘,但其颓势难掩。亿欧汽车了解到,4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33.9%,同比提升5.9个百分点,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进一步被新能源汽车挤占。
燃油车的式微,令传统车企悲钟长鸣,陷入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尴尬境地。
传统车企中,哪怕是新能源业务比较优异的长安、上汽、广汽、吉利,其新能源车4月销量虽然均在两万以上,碾压式超过造车新势力,但主力的新能源车型多在大众消费级市场,难以跻身造车新势力所处的豪华车市场,在品牌与销量上,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们打了个平手。
可传统车企的对手从来不是造车新势力,而是需要变道超车的自己,传统车企必须走上从燃油车向智能电动汽车的转型之路,拥抱奔涌而来的新能源与智能化趋势。
以传统车企中的头号玩家上汽集团为例,其4月环比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合资品牌的全面回正。上汽集团虽然一直想降低合资品牌在内部的业务占比,着重推动自主品牌上位,但与自主创新的艰难困苦相比,啃合资品牌的“老本”太香了,这也成了传统车企创新引擎动力不足的一大原因。
这对传统车企来说就像是一把金手铐。它们曾经享受到了一个时代的政策红利、市场红利,凭借“用市场换技术”的方式走上了合资品牌的道路,让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市场。可钱赚到了,市场却拱手于他人,以致于自主车企的品牌向上之路走得实在艰难。
昔日荣辱已成过往,面对当下与未来,唯有新能源才是传统车企的自我救赎之路。
新能源市场,“比”大“特”强
新能源车企中,以比亚迪的销量一家独大、特斯拉的商业能力过强、多家造车新势力规模小,但专注品牌向上为主,形成了“比大、特强、多小”的局面。
4月份,比亚迪20.9万的销量占据了整个新能源市场34.4%的份额,势头格外强劲,特斯拉中国7.6万的批发销量占据12.5%的份额,其中批发销量的47.3%用于出口海外市场。
作为国内首家停售燃油车全面转型新能源的车企,比亚迪不仅是新能源车企的龙头,在所有汽车厂商中也位列第一,同时比亚迪秦、比亚迪元、比亚迪宋、比亚迪海豚等车型也占据了4月车型批发销量榜2-4名的位置,仅次于Model Y。
不过比亚迪虽然基本盘扎实,也遇到了增长乏力的问题。
在新能源汽车整体渗透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,自2022年9月之后,比亚迪销量便一直在20万左右徘徊(排除掉受疫情感染及春节影响的1月),比亚迪目前主要销量集中在10-20万元价位,在这个区间内的增长或许已到瓶颈。
近期有消息透露,长沙比亚迪旗下望城工厂、雨花工厂近期出现工人批量辞职的状况,原因是近阶段工作量减少、工资下滑。
比亚迪要想提高销量,必须在其他价位发力。仰望品牌百万元的价位注定难以走量,即将上市的驱逐舰07和腾势品牌将是比亚迪实现销量增长的关键。
和比亚迪相同,特斯拉的销量增长也长期停滞,月销一直在7万辆左右徘徊。
但与比亚迪不同的是,限制特斯拉批发销量的一大原因是产能,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能在75万左右,平均下来每月产能在6.25万左右,特斯拉上海工厂长期以来保持满负荷生产,根据中国市场的销量出口海外。
与造车新势力相比,特斯拉虽然在三电技术上具有领先优势,然而在智能座舱、车机交互等领域已处于落后地位,随着消费者对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高,特斯拉极简的风格恐难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。
造车新势力:理想脱贫,蔚来掉队
曾经的新势力造车第一梯队,目前只剩下了理想汽车和蔚来,小鹏汽车不管是销量还是盈利规模,都很难再和另外两者相争。
在目前的新势力第一梯队中,理想汽车以2.6万单月销量创历史新高,而蔚来的表现不容乐观,其4月环比下滑35.85%,单月销量仅有6658辆,甚至未过万辆及格线,长期以往难免会和小鹏汽车一起掉出第一梯队。
和蔚来、小鹏汽车相比,理想汽车领先的关键是其精准的产品定位。
作为家庭用车,L7、L8、L9三款车产品定位清晰,差异化明显,形成强有力的产品矩阵,是理想汽车近半年销量大增的主要原因。同时在终端促销及消费者理性回归的情况下,已经停产8个月的理想ONE销量也稳步回升,4月份卖出了2226辆,环比增长108.8%。
不过理想汽车的一大痛点,便是增程式属于过渡技术,虽然今年四季度理想汽车也会发布纯电车型,但是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纯电赛道占据优势,尚难定断。
作为造车新势力昔日的领头羊,蔚来的交付成绩令人大跌眼镜,蔚来这是怎么了?
亿欧汽车认为,蔚来销量大幅下滑的短期原因有二:一是处于新老产品的换代阵痛期;二是在年初降价潮中,蔚来坚持“不降价”,甚至缩减用户权益“变相涨价”。
汽车原本属于制造业,最大的优势便是随着产量的提升,边际成本递减。而蔚来将核心竞争力放到了服务上,对于服务业来说,要想保证体验不变,成本必须跟随销量上涨。
健身房便是很好的例子,对于用户而言,健身房客户数量越少自己体验越好,但对于健身房而言,客户越多收入才越高,用户体验和健身房收入始终成反比。用户增多时,健身房为了保证用户体验,只能不断投入成本开新健身房,一旦市场上用户数量下降,那便只能承受高成本带来的亏损,蔚来换电站目前便陷入了健身房困境中。
同时,随着快充技术的不断发展,换电最核心的省时间的优势也将日益缩小,蔚来的商业逻辑恐怕难以保持长期竞争力。
曾经的造车三兄弟,如今理想汽车率先脱了贫,剩下了其余两兄弟继续苦哈哈。可以确定的是,蔚来、小鹏汽车已经被曾经同一阵营的理想汽车远远地甩在了身后,并身处在前狼后虎的境地,正在被哪吒汽车、零跑汽车等后来者快速追赶。
油电同价,电动车的春天来了
随着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下跌,电池成本正在稳步下降,直接促成了电动汽车的价格下跌,同时,当高端的豪华车市场逐步趋于饱和时,智能电动汽车需要价格下探,走进真正的消费级领域。
于是,兼具智能化与舒适性的电动车在大众消费级市场杀出重围,正在快速侵吞燃油车的核心市场,油电同价时代正在加速到来。深耕平价品牌的新能源车企销量涨势喜人,推动着电动车真正春天的到来。
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中的零跑汽车和哪吒汽车,便均是靠“便宜”起家。
“便宜”的优点很明显,是容易走量,但缺点也同样明显,便是盈利、品牌升级困难。
在此背景之下,零跑汽车和哪吒汽车纷纷从“便宜”转向性价比,零跑汽车发布了全新的C系列车型,哪吒汽车也发布了哪吒S和哪吒GT,不过两家境遇仍有不同。
零跑汽车4月销量8726辆,环比增长41.38%,而且4月销量以C系列车型(C01/C11/C11增程)为主,价格集中在15-30万元价位,且起售价均在15万左右,C11增程版更是吃到了增程的红利,成为零跑汽车的销量王,品牌升级已初见成效。
反观哪吒汽车,4月销量主力仍是走量车型哪吒V和哪吒U,哪吒S销量仅2237辆。和零跑汽车相比,哪吒汽车品牌升级最大的难点,源于其早期主要针对B端市场,虽然网约车、租车公司短时间内撑起了销量,让哪吒汽车成为2022年的新势力销冠,但也给哪吒汽车留下了“低端”的烙印,哪吒汽车要想进入C端市场,必须要展现出足够的硬实力。
曾经势如破竹的小鹏汽车也因销量与业绩下滑,处境尴尬。小鹏汽车4月销量仅7079辆,自去年8月以来,小鹏汽车仅有一个月销量破万。
小鹏汽车销量长期低迷的直接原因,是小鹏G9的失利。从4月份销量来看,小鹏汽车目前的当家车型仍是小鹏P7,月销4064辆,占总销量57.4%,小鹏P7作为一款3年前的车型,竞争力势必会随着竞争加剧而下降,然而用来接棒的小鹏G9由于在定价、命名上的失误,以及SKU混乱和营销翻车等原因,一直没能挑起大梁。
如今油电同价的时代已来,一直搞不清定位的小鹏汽车或许可以借助这一股东风,放弃高端豪华车市场,转而降维主攻大众消费级市场,通过智能化的差异,或能闯出另一番天地。
结语
对车企而言,2023年没有那么乐观。
虽然没有了供应链导致的产能问题,但是消费者需求减弱给车企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。在汽车市场稳步恢复的过程中,车企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,具有优势的车企会不断蚕食其他车企的市场份额。
随着新能源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高,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全都压力陡增。对传统车企而言,快速扩大在新能源市场的占有率迫在眉睫,然而新能源市场的快节奏对传统车企是一个挑战。对于新势力而言,传统车企虽然不够灵活,但是依托燃油车时代积累的资产、品牌和经验,一旦拿出扛打耐造的产品,便能快速占据市场。
同时,在电动化、智能化的浪潮之下,影响消费者购车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,消费者选车逻辑逐渐向选择电子产品的逻辑靠拢,品牌或许不再是首要因素,产品力在消费者心中的份量逐步加重。这导致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如果不能持续打造爆款产品,便很容易被后来者所取代。
更多行业热门资讯及干货,敬请关注“连线新能源”(ID:NELinked)
声明:尊重原创、保护原创是连线新能源一贯坚持的原则。本公众号基于分享目的的转载,都会清楚注明出处。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,如涉及到侵权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予以核实删除。
另外,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通讯录欢迎您的加入,微信扫以下二维码,填入公司、职位、电话、邮箱等信息即可加入。
标签: